
近日,商务部、国家卫健委、国家药监局三部门联合发布了《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》股民炒股杠杆平台,拟允许在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南京等9地设立外商独资医院(中医类除外,不含并购公立医院)。
早在2014年,国家卫健委就发布了《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》,其中规定“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新设或并购的方式在北京市、天津市、上海市、江苏省、福建省、广东省、海南省设立外资独资医院。除香港、澳门和台湾投资者外,其他境外投资者不得在上述省(市)设置中医类医院”。
但到2015年3月,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发布修订版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》,将医疗机构纳入限制类。之后的2017年,国务院发布的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》再次明确,医疗机构的参与形式仅限于合资、合作。2023年,国务院发文,政策再次松动,明确“支持符合条件的外籍及港澳台医生在京开设诊所”。
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将放宽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。因此,对外商独资医院的开放更多是受到顶层设计的影响。在政策利好下,外商独资医院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会是什么样的,将面临哪些挑战和机会?
我国拟允许多地设立外商独资医院。图/视觉中国
高端市场不是唯一选项
对外商独资医院来说,定位是最关键的,也就是目标客户是谁,提供什么样的服务,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战略目标。
从市场各方观点来看,普遍认为外商独资医院将定位高端,除了优质服务之外,高价药品和耗材等都是吸引患者的主要优势。不过股民炒股杠杆平台,这只是基于过去二十多年中外合资办医的市场实践,并不代表外商独资医院未来真实发展的趋势。而且,在中国市场,外资医院中既有和睦家这样的高端医院,也有类似慈林医院这样扎根于县域以医保支付为主的医院。